English

信念的力量

1999-01-25 来源:光明日报 萧成勇 我有话说

风华正茂的徐开清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,但他那敬业爱生、教书育人最终以身殉职的事迹,却通过新闻媒介,传遍了神州大地,震撼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灵(见《中国教育报》1998年9月10日长篇通讯“天职”)。随着感情的波澜趋于平静,重温徐老师一桩桩平凡而感人的事迹,我在思索这样一组问题:为何在社会上许多人热衷于公关和交际、追求舒适和享乐的时候,徐老师却能安于清贫和寂寞,白天站在黑板前,晚间伏于书桌案头,为求知的孩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岁月?为何在社会上许多人强调“没钱万万不能”,千方百计挣钱搞创收的时候,徐老师却能泰然处之,不仅从未收过学生一笔课外补习费,而且还经常将自己微薄的收入拿出来帮助困难的学生?为何许多人在遇到艰苦和危险之际,唯恐避之不及,而徐老师在学生落水之后,却能毫不犹豫和奋不顾身,光荣地献出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?这是为什么呢?

我想,答案无非是:他是一名人民教师;他从事的职业属于人类最光辉的教育事业;他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和可爱的少年儿童。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感悟,形成了他那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执著的人生信念。

也许,连徐老师自己也清楚,在商店里,如果缺少一块钱,就不能买到他那副心仪已久然而死后才佩戴上的金丝眼镜。也许,换一种场合,就用不着让一个毫无水性的他——徐开清跳进水潭来救人的性命。然而,面对的却是自己的学生,一张张顽皮的笑脸,一颗颗幼稚的心灵,他必须做到:无条件地付出自己的一切,包括在关键时刻献出自己的生命。这就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天职。闽东乡亲称赞徐老师是“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”,而“一个真正的教师,就是一个人道主义者”(苏霍姆林斯基语)。他那崇高的道德榜样,又一次履行了中国现代教育先驱者陶行知的人生格言,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。

然而,曾几何时,市场经济以其特有的惯性,欲将“孔方兄”带进学问和教学之间,在原本简单而纯洁的师生关系上蒙上金钱的阴影。在某些人看来,社会上既然人人必然在金钱买卖的商品经济中生活,那么在学校,学生也同样可以成为赚钱的对象。于是,有的教学变了味,有的“老师”走了样:学习偏离了目的的中心,而逐渐成了一种手段;老师不再为人师表,而异化为金钱的奴隶。不可否认,在极个别学校和班级,因为不正常的金钱关系,致使原本晶莹无瑕的师生关系遭到了亵渎,学生那幼稚和脆弱的心灵遭到了不应有的伤害,而且,很久很久难以复原乃至重建。

可喜的是,教育工程逐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,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千百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。像徐开清这样的榜样,还有一大批,其中有老年人,也有年轻人,他们正以其为学生一生奠基,对民族前途负责的教育人道主义精神,默默地耕耘在崎岖不平的教育园地,在学生心头已经扬起新的理想的风帆。

此时此刻,有谁还会说徐老师以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民教师的生命,仅仅换取了一个中学生的性命,是不值得的吗?虽然,为了抢救一个落水的学生,徐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,但是,正如印度泰戈尔诗言:“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。我们惟有献出生命,才能得到生命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